每到暑期,医美就成为人们“逆袭”变美的热门选择,如今不少年轻人流行“爆改”,相关统计显示:16岁至18岁的准大学生是当下医美增量最快的人群,高考结束后扎堆割双眼皮,做牙齿矫正。与此同时,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变美队伍,希望通过提眉、祛眼袋、老年斑去除、面部提升等改善衰老特征。
经济社会不断发展,爱美之心人皆有之。不过医美市场蓬勃之时,根据医疗机构科室统计:前来就诊的医美人群中,约有一半是修复,由此陷入“医美-修复-再医美”的循环。如何树立科学、正确的医美认知?近日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相关专家,对时下医美“热潮”进行一些冷思考。
不开双眼皮“活不下去”?
低龄化整形先要渡过“心理关”
低年龄和高年龄人群开展医美的占比正日益增长。低年龄段,年轻人流行“大学入学改造”,高考一结束就去整容。上海市医师协会整形科医师分会会长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副主任杨军表示,近几年来整形都比较热门,寒暑假期间,16-18岁学生群体显著增多,预计今年暑期整复外科每天的门诊量至少有2000到3000人,专家门诊有一半的患者都是准大学生。
准大学生来整形,既有家长将整容当作孩子考得好的奖励,也有人通过整容“另寻出路”。但临床上,也有不少人忽视了自己的先天条件,对整容后效果的心理预期过高,因而陷入“术后抑郁”的自我怀疑状态与无休止的修复循环。小刘拿着迪丽热巴的照片,说想要复刻这种欧式大双眼皮。但是在杨军看来,女生脸型比较圆,上眼皮肿,眉骨、颧骨不突出,眼窝也不凹陷,整体立体感不强。他对小刘解释说,基于她的天生条件,这个目标设定很难达成,如果硬要做成明星同款,连骨骼、眼窝、鼻子都要整,而且有可能导致上睑下垂,引发其它并发症,造成功能性损伤,最终建议她改做更适合个人特点的开扇形双眼皮。
近来还有患者盲目“跟风”,想要将自己开过的欧式双眼皮改成最新走红的“妈生眼”。杨军劝说,她整形后的脸比较瘦,眉骨和颧骨高,眼窝凹陷,整体效果很好,没有再进行手术的必要。如果单纯为了追赶潮流,将宽的双眼皮改成窄的,手术难度很高,风险也很大,并不值得,“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”。
而今整形门诊中,低龄化趋势也非常明显。以割双眼皮为例,不少16岁的高一学生刚入学就来做双眼皮手术,想要为将来预留充分的恢复期。杨军说,16岁可以做双眼皮等部分医美手术,但是并非普遍推荐年龄,因为未成年人的身体和思想都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,审美和自我认知有待发展,需要评估其动机是否合理稳定,能否接受手术的潜在风险。
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不割双眼皮就“活不下去”,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一场手术上,他往往会劝退这些比较冲动“上头”的患者。而一些影响功能、美观、身心发育的疾病,比如上睑下垂、唇腭裂、耳畸形等可以趁早介入。
还在“换牙期”就要正畸?
口腔矫正年龄绝非越小越好
除了开双眼皮,牙齿矫正也是医美关键项目之一。随着经济水平提高、生活水平改善,我国儿童青少年矫正的比例也在不断升高。每到暑期,就能看到不少家长急着带孩子到口腔医院做牙齿矫正。来自上海市口腔医院的数据显示:今年口腔正畸患者7月环比6月增加42%,同比去年增加33%,单日最高人次可达600人次。
前来正畸的患者中,最常见的原因是牙齿排列不整齐,影响美观,还容易导致蛀牙、牙痛或牙龈出血等问题。除此以外,脸型不好看也是一大原因,希望通过正畸解决龅牙、小下巴、“地包天”等问题。
口腔正畸并非年龄越小越好。上海市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会长、复旦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刘月华告诉记者,临床上看到有的家长很着急,带着6-8岁的孩子过来做矫正,怕以后还要拔牙或脸型会变丑。但其实儿童换牙期,牙齿排列不齐是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的生理现象。如果儿童牙齿只是简单地排列不齐,可以等到12岁换完牙后再做。如果存在反合、咬合创伤和严重深覆合等问题,影响孩子呼吸、咀嚼或睡眠功能,才应及时矫正。
过于追求低龄化,主要源于“箍牙要趁年轻,年纪大了就不能做了”的认知偏见。专家澄清:趁年轻箍牙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毕竟矫正治疗需要牙齿从一个位置缓慢移向另一个位置,这是一种生理性移动,年轻的牙齿移动会更顺利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年龄大了就不适合箍牙。
专家列举:老年人缺牙时间久了,缝隙两边的牙齿越来越倾斜,导致装假牙的空间不够,需要通过矫正调整牙齿位置来解决;出现颞下颌关节问题,张嘴时关节咯哒咯哒响,有时会疼痛,甚至突然下巴脱位,如果判断与咬合有关,也需要牙齿矫正来改善;另外,牙周炎导致牙齿松动、脱落,如果判断与咬合有关,同样需要联合牙齿矫正综合解决。
刘月华特别提醒:随着年龄增长,牙周组织退缩加重,中老年患者口腔内已有缺失牙、烤瓷牙、种植牙等情况,矫治难度也会升高,需要通过多学科联合、个性化方案解决。建议有复杂牙齿问题的成年人,可到专业口腔医院多学科联合门诊或一站式专家专病中心,听取专家意见再决定。
至于市面上颇为流行的隐适美等透明矫治器,专家对此解释,牙齿矫治器分为两大类,一种是固定矫治器,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“钢牙套”,至今已经历百年发展,针对各种病例矫正都比较有效。透明矫治器较为美观,且容易进行牙齿清洁,但不能“包治”各类畸形。基于此,患者应咨询医生专业建议结合个体特点判断,精准选择。
中老年人图年轻频繁整形?
过度追求完美只会过度伤害
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变高,越来越多中老年人也期望通过医美“年轻化”,祛除老年斑等皮肤医美的需求量增加。第九人民医院门诊可见,与年轻人不同,中老年人更喜欢避开炎热的暑期,选择春秋季节做医美,高峰时期也能占门诊患者50%左右。
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衰老伴随代谢减缓、皮肤弹性下降、慢性病高发等情况,诸如麻醉耐受差、伤口愈合慢、易出血等手术风险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。在手术方式上,中老年人应优先选择创伤性小、安全性高、恢复快的项目,并在术前对心肺功能、凝血功能等进行精细检查,稳定控制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。杨军说,中老年患者在手术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身心准备。有些人本来没有高血压,但是一进手术室就会紧张、害怕,血压飙升,导致无法进行手术。
部分中老年人群过度追求年轻化,成为临床一大现象。“上眼皮只下垂了1毫米不到就要做手术,这种要求并不现实。”杨军解释,由于年龄增长,人的上眼皮会逐渐松弛,可能每两年就会下垂1毫米,而做一次手术也只能上提1毫米,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为此频繁整形。如果上眼皮下垂到了压睫毛的程度,做手术才能起到明显改善的作用。专家特别提出,“过度追求完美过度手术,就会造成过度伤害。做医美应该基于两大原则:在原有条件上改善,保障身心健康。”
在专家看来,医美需求量增加与社会流行的“容貌焦虑”也有一定关联。整形门诊中,一半以上都是来做修复的,这并非正常现象,不少人将整形美容手术直接与“社交自信”、“面试加分”、“异性吸引力”画等号,心理预期过高,导致术后落差大。更有甚者,短时间内要求多次手术,术后满意度逐次下降却停不下来,因微小瑕疵出现社交回避,这些都可能是“躯体变形障碍”或“完美主义强迫”的征兆,需专业诊断与干预治疗。
针对轻度的容貌焦虑,专家建议要树立健康审美观,建立内在价值支柱,将自我价值从外貌中剥离,拓展个人能力、兴趣、人际关系等多维度价值观。他同时分享小知识,做医美前应先进行自我初步评估,是否过度关注某个小瑕疵?手术是否成为唯一“解药”?术后是否很快发现新“问题”?如答案为“是”,还应寻求心理咨询,接受认知行为疗法。此外,所有年龄段人群都要建立风险意识,即便是相当成熟的开双眼皮手术,仍有感染、瘢痕增生、不对称等常见风险,术后需严格护理,预留充足恢复期,通常需1-3个月才能自然消肿。
此外,医疗机构及正规医美机构应尝试建立心理评估机制,对频繁求美或目标不切实际者提出警示或暂缓建议。“求美者”自身同样可为重大手术决定设置“冷静期”,避免冲动整形。
选择医疗美容,牢记六条核心知识
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,医美需求量也日益增长。就在近日,由市卫生健康委、市中医药管理局、市疾控局、市爱卫办主办的第七期“上海健康播报”上,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丁园特别提醒: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不能混淆。医疗美容的本质是医疗行为,应当在合法医疗机构由专业医务人员依法实施。在非医疗机构接受医疗美容服务,存在极大的质量安全隐患和风险。
所谓医疗美容,是指运用手术、药物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,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。常见医疗美容项目有:注射(如除皱、填充),激光美容(如激光脱毛、祛斑)和医疗美容外科手术(如双眼皮手术、抽脂)等。所谓生活美容,是指非侵入性的美容服务,如面部清洁、按摩和敷面膜等。
丁园提出,医疗美容机构选择医疗美容服务,六条核心知识非常重要:
一、医疗美容的本质是医疗行为,应当在合法医疗机构由专业医务人员依法实施。可在医疗机构醒目处查看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情况、要求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医师提供主诊备案资质等。
二、医疗美容机构开展的医疗美容项目,以及属于限制类技术管理的医疗美容项目(如颧骨降低术、下颌角肥大矫正术等),应分别经卫生行政部门备案。可要求医疗机构提供项目的备案情况。
三、开展全麻手术项目的医疗美容机构,应当设置麻醉科。可在机构公示栏查看诊疗科目设置情况。
四、在医疗美容机构内使用的药品、器械,应当经依法批准或备案。应查看药、械备案字号,对药、械进行“验真”。
五、进行医疗美容项目前,应当接受风险告知。明确知晓风险后,才可在告知书上签字。
六、需妥善保存就医凭证。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,就医凭证是维权的关键证据。
专家最后提醒:一些爱美人士为贪图便宜或心存侥幸,选择在非医疗机构如生活美容场所、酒店宾馆、工作室等其他场所接受医疗美容服务,存在极大的质量安全隐患和风险。“无证”机构不是医疗场所,从业人员也非医务人员,无论环境还是人员操作等都无法达到医疗无菌要求,可能引发局部感染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平台,甚至败血症;非医疗机构药品、医疗器械进货渠道不明,质量无法保证,如市场上流行的所谓“生长因子”“干细胞”多为三无产品,而假的A型肉毒毒素中毒,严重的可危及生命。一旦发生不良后果,权益无法保障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